化学与化工学院
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成立于1988年7月,2021年4月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。学院依托鲜明的学科特色,将学术立院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起来,弘扬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、“工信楷模”、江苏“时代楷模”王泽山院士为代表的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”的精神,将一代代建设者身上充分体现出的浓厚的家国情怀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重道义、勇担当的优秀品格,凝塑成学院特有的“国之所需、吾志所向”的优秀红色文化。
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-(全国并列第八),化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%。学院拥有应用化学、材料学、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3个国家重点学科,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信部重点学科,化学工程与技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,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“十三五”首批国防特色学科。
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、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;拥有材料学、应用化学、工程力学、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、材料加工工程、化学工程、化学工艺、爆炸化学及应用、工业催化、材料物理与化学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,以及化学、化学工程与技术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,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;拥有材料与化工、生物与医药、资源与环境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;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化学工程与技术、兵器科学与技术、仪器科学与技术、力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。设有材料化学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制药工程、安全工程、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、应用化学7个本科专业。
学院现有教职工235人,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、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1人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,国防卓青1人,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5人,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1人,青年长江学者1人,国家优青1人,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3人、国防科技工业“511人才工程”2人、江苏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24人次、江苏省高校“青蓝工程”13人。教师中正高级职称者75人,副高级职称者86人,博士生导师84人。
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、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、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、省部级工程中心7个、省部级应用研究中心1个、市工程中心3个;拥有国家甲级评价资质的安全评价与咨询中心1个、国家二级安全培训机构1个;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、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。
学院先后共获国家、省、部级科技成果奖约200余项,包括1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。其中,王泽山院士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;学院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6项;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6项、三等奖2项;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、光华基金特等奖各1项等多项科技奖励。
学院开展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,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、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国(境)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。连续获得8项科技部中-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,组建了中-白真空等离子体技术国际科学联合实验室。共建戈梅利国立大学孔子学院,成立江苏省首家白俄罗斯研究中心。践行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,有力提升了学院的国际文化影响力。
近5年来,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350篇以上,以第一单位在《Science》、《Nature》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代表性论文,引领全球新一代含能材料创新研究;获批军委创新特区重大项目、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100多项,经费合计7.2亿元;新获批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、特种能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微纳含能器件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。